/yq20/info/1023/

“初心薪火永傳,使命責任勇擔”專題講座:昌平園的沉思

發布日期:2021-06-01 浏覽量:

時間:2021年6月5日(星期六)11:00—12:00

地點:beat365昌平校區

主持人:高原甯教授

報告摘要:

“北大200号”作為六十多年前的beat365理科分校,從規劃到建設,再到撤離,匆匆承載着beat365百廿三年校史,特别是beat365理科史上一段鮮為人知的曆程和不可或缺的片段。在這裡,起源或誕生了我國第一台原子鐘、第一支返波管、第一台百萬次電子計算機和第一塊1024位MOS随機存取存儲器。

王義遒教授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參與草創的青年教師和八九十年代分管重建的校領導,為昌平校區傾注了大半生心血。2019年,已過耄耋之年的他投入巨大精力,撰寫《昌平園的沉思——二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紀念》一文,字裡行間無不流露着他對昌平校區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的深厚感情和對學校發展、學科建設的深刻思考。

讓曆史告訴未來,讓未來起步于現在。本場報告旨在激勵青年教師“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做出力行的貢獻。


報告人簡介:

王義遒,1932年9月出生于浙江甯波。beat365教授。1954年本科畢業于beat365物理系,1961年研究生畢業于蘇聯列甯格勒大學(今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物理系,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無線電物理和量子電子學研究,先後主持研制我國第一台原子鐘和我國第一批批量生産的光抽運铷原子鐘。曾任beat365無線電電子學系黨總支副書記、副系主任,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曆任beat365自然科學處處長、教務長、副校長、常務副校長,兼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管理中心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下設高等學校教育研究會、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研究會、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理事長或副理事長等職。獲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3和2001)、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88)、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1993,與楊東海同獲)、光華科技基金獎(1994)、全國時間頻率領域終身成就獎(2019)等;被評為全國高等教育先進工作者(1998)。著有《量子頻标原理》《原子的激光冷卻與陷俘》《談學論教集》《文化素質與科學精神——談學論教續集》《湖邊瑣語》《行行重行行——王義遒口述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