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q20/info/1022/

博士生代表查亮在beat365官方网站2021年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發布日期:2021-07-14 浏覽量: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上午好!

我是凝聚态物理專業的博士畢業生查亮,導師是楊金波教授。能夠代表各位優秀的博士畢業生在此發言,我深感榮幸,同時也非常惶恐,因為北大“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每一位畢業生自然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如果在這萬花齊放的物院之中必須要選一位出來,暫時代表一下大家,平平無奇的無名小花可能更合适一些——這大概就是今天我站到這裡的原因吧。那麼,就讓我從個人的視角,談談博士求學生涯的一些體會。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博士畢業生,向諸位老師、諸位家長、諸位同窗,以及許許多多關心我們、幫助我們的朋友,緻以最誠摯的謝意!是你們的關心愛護,是你們的無私幫助,是你們的盡心盡力,讓今天的我們能夠以自信、昂揚之姿站在這裡,完成博士學業的洗禮,接受博士學位的加冕。

燕園五載,我想生活大概就是被接踵而至的難題所包圍,但在這難題的罅隙中,生活又給人以希望之光,給予我們繼續努力奔跑的勇氣。

讀博期間,首要難題就是在學術上應該選擇什麼方向的課題。記得參加夏令營的時候和楊老師聊天,楊老師問我将來想做什麼(應該選擇什麼方向的課題),那時候我雖然初出茅廬,但口氣和志氣都不小。我說,我想選擇盡可能接近應用的方向。為什麼呢?我覺得我們國家的産學研協同需要一座橋梁——我們的研究已經很先進了,在某些方向上可以稱得上引領世界潮流,但是我們的産業化還跟不上,所以我想成為它們之間的橋梁,加快研究成果的落地。而且,做這樣紐帶似的工作,比較符合我的性格,會讓我更加有成就感,更加有動力一直做下去。但是,具體去做什麼,當時的我還不得而知;即使臨近畢業,我也不敢說自己有多麼清楚。不過,幸運的是,這五年在北大物院接受的博士科研訓練為我增添了幾分勇氣和底氣,讓我可以滿懷一腔熱血,更加堅定地去探索這條路。再過幾天,有幸和今年畢業的幾位博士同學一起去海思報到,方向和半導體工藝相關,希望能為解決我們國家在關鍵領域、關鍵技術上的“卡脖子”問題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個人的力量雖然渺小,但是我堅信,隻要我們行動起來,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幹,總能破壁向前,找到出路!

另一個難題就是情緒上的。我們都不是神仙,不會法術,沒有辦法揮一揮拂塵便能萬事如意;我們是凡人,食五谷雜糧,有喜怒哀樂,碰到的難題也是真的很煩人,那碰到了怎麼辦呢?唯有一口一口吃飯,一關一關去闖,老老實實地去分析、去解決。碰到情緒上的低谷,每個人的應對方式不一樣。不過,結合身邊同學和我自己的經驗,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一個人解決不了的,就拉上幾個哥們兒一起解決;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就多來幾頓火鍋。要相信,北大可是卧虎藏龍之地,别看身邊的同學平時不顯山不露水,到了關鍵時刻,卻總能精準出手,“話”療回春;簡而言之,人人都是被埋沒的段子手。

雖然難題不斷,偶遇困頓,但我還是想說:能夠在北大beat365學習和生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不僅因為這裡有着最優秀的教師團隊,讓我感悟“中華第一物理系”的曠世風範,更因為這裡有着最優秀的同齡人,讓我領略思維碰撞的火花熱力,我們克服難題的膽量和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不斷提升。正如大家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當前也正經受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難題。于我們而言,能力大的就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能力小的先争取掙脫自己的困境,再揚己之長攻堅攻關。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在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中,在大風大浪、大江大河的奔騰中,希望大家将這段燕園時光珍藏于心底,永遠懷揣希望,不懼困阻,坦然面對湧現的難題,享受解決難題的充實感和成就感,書寫自己的時代答卷。

最後,祝大家畢業快樂!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