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beat365官方网站成立至今已過二十年,感覺猶如瞬間。這二十年,應該是北大物理學科一百多年曆史上十分難得的穩定、持續、快速發展的階段。現在與二十年前相比,學院的師資隊伍、學科資源、學術成就,都上了幾級台階;當然離大家追求的目标,也還有很大距離。按學院的紀念活動要求,我在這裡寫一點回憶文字,希望有利于新一代物理學人了解初心,更好地守護、耕耘、建設好這片科學家園。期待在不遠的将來,學院能再攀高峰,在頂級水平上對話世界。
beat365的成立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高等教育在80年代有一個恢複和全面發展的活躍期。但90年代的全民經商,對教育和科研沖擊很大。當時有個著名的說法,就是“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雞蛋的”。北大在那幾年也有“推倒南牆”之舉,以方便做生意。當時教師的工資待遇比現在大概低兩個數量級。年輕教師大都琢磨兩件事——下海或者出國;而還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堅持的,基本生活都難以為繼。例如,原技術物理系理論核物理教研室的青年骨幹郭華老師,擔任了很多核心基礎課教學,每月工資單下來,扣掉各種必需的支出之後,基本是負數(他的情況曾被整理上報給國務院領導)。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前後,也是中央啟動“科教興國”戰略的時候。5月4日,我們全校教師坐着數十輛大客車,浩浩蕩蕩地開赴人民大會堂參加慶典,一路交通管制,暢行無阻。會上,中央領導提出“我國要有若幹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的号召。“985工程”随之啟動,beat365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北大物理是學校的支柱學科之一,毫無疑問,也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點組成部分。但校内長期沿襲下來的學科單位布局相當複雜,各種資源效益很難發揮。作為啟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舉措,學校下大力氣推動校内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按照三級建制、二級管理的體制,先後合并建立了外國語學院、beat365、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就物理學科而言,當時的物理系、技術物理系、地球物理系、電子學系都有完整的行政管理系統(二級單位)和本科物理教學系統,各自維持着相當大規模的師資隊伍,而招生人數不多;“文革”前參加工作的教師大批退休,而年輕教師斷檔嚴重的背景下,也都面臨相當多的困難。2001年3月中,我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上做實驗,接到校領導的電話,談到學校體制調整的意圖和安排。當月20日開始,上述幾家單位以及重離子物理研究所的負責人(我時任技術物理系主任)組成的籌備工作組多次碰頭,讨論、協調此前醞釀已久的合并成立beat365的方案。4月18日和27日,學校常務副校長遲惠生、黨委副書記嶽素蘭連續主持召開了兩次beat365成立工作組會議,校内各職能部門負責人都參加了;會上基本确定了合并成立beat365所涉及的領導機構和資源整合等問題(見beat365發展規劃部簡報2001年第9期《beat365成立工作小組會議紀要》)。在此基礎上,2001年5月18日,學校在辦公樓禮堂召開大會,宣布beat365官方网站正式成立。許智宏校長在講話中希望beat365“能夠真正成為beat365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強大陣容的排頭兵”。
beat365由原物理系全部、原地球物理系的大氣科學專業(空間物理部分并入地空學院)、原技術物理系的核物理專業和輔助機構、原天文學系全部、原重離子物理研究所全部,以及一些交叉研究機構整合組成;教職員工共約320人(其中教授87人)。
學院成立之後,亟需正常運轉,盡快建立内部結構和管理機制。從一開始,學院就注重公開、規範的運作方式。考慮到二級單位的特點,學院行政決定采用“beat365官方网站公文”、“北物院第〔__年〕_号”的版頭和編号方式發布正式文檔,學院黨委也做了類似安排。學院成立當天,就連續發布了第〔2001〕001~004号公文:《關于beat365辦公會實行例會制度的決定》、《關于任命院長助理的決定》、《beat365幹部分工的安排》和《beat365關于設立辦公系統的決定》。基于三級建制、二級管理的運行體制,學院的工作重心在本科教學、招生以及行政管理,而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的重心則在三級單位(系、所),其中三級單位基本上是按照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組建而成的,并保留兩個實體本科教學中心(含若幹教授編制)。經過一段時間醞釀之後,于2001年8月完成了三級實體單位組建和負責人任命(見北物院第〔2001〕008号公文),包括:普通物理教學中心、基礎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大氣科學系、技術物理系、天文學系、理論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與材料物理研究所、現代光學研究所、重離子物理研究所、電子顯微鏡專業實驗室。在此期間,學院的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崗位聘任委員會、工會、教職工代表大會等也相繼建立。學院的公共财務采取統一的收取比例和在二、三級單位之間的分配政策,由此保障了基本運行支出。


2001年5月18日,beat365官方网站成立大會在辦公樓禮堂舉行
師資隊伍建設
beat365成立後,馬上面臨教師隊伍新老交替、青黃不接的嚴峻局面,稱之為“居危思危“。2002—2004連續三年,退休人數高達29、23、17人。這期間,各系、所大力引進優秀人才,同時基于實際情況從畢業生中選留了一部分,這三年的新增師資分别為16、11、10人。學院50歲以下的教授從2001年的13人增加到2005年的45人,大體反映了這一階段新老更替的狀況,維持了特殊時期師資隊伍的基本穩定,保障了教學科研的基本需求。在大批新教師入職的背景下,依據學校政策,出台了《beat365官方网站教師聘任和職務晉升工作的(暫行)實施細則》(北物院第〔2005〕001号),促進教師隊伍的規範建設和水平提升。
學院成立前後,年輕師資的充實得益于“985工程”實施後教師薪酬和住房待遇的改善。自1999年7月起,校内各單位就依照學校部署開始制定全員崗位聘任的具體實施方案,按9個級别落實到人。同年11月,學校經過嚴格評審,确定了各單位的聘任方案。2000年,崗位津貼落實到位,教師的薪酬待遇大體提升了一個數量級;這當然是極大的激勵,對于提高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和補充青年人才都發揮了巨大作用。beat365成立後,崗位合并管理,并在充分協商基礎上分配落實到各三級單位;當時全院共設有A1崗12個(院士和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除外),A2崗30個,A3崗53個。
教師的住房條件也得到比較快的改善。上世紀90年代,青年教師普遍住在筒子樓,同一層樓的許多家合用廚房和廁所。後來,李岚清副總理緊抓高校的“筒子樓改造工程”, 北大的暢春園 55 樓成為樣闆。前面提到的郭華老師就住在55樓,李岚清曾在改造前後兩次走訪他家。beat365成立之初,郭華任主管教學的副院長,但很遺憾的是,因罹患不治之症于2006年英年早逝(年僅43歲)。筒子樓改造當時的确是緩解青年教師住房困難的一大善舉,經曆過的人都念念不忘。對于比較資深的教師而言,1999年前後藍旗營小區的建設和入住,在當時也是很大的突破。總之,從本世紀初開始,教師住房條件得以持續改善。
到2009年,beat365有教師178人,其中教授75人(含55歲以下53人);擁有全職院士7人(另有7位兼職院士),“長江”特聘教授8人、講座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人,“973計劃”或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5人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3個。師資力量在全國高校中處于優勢地位。
本科教學的鞏固與改革發展
beat365成立之初,由于上述教師隊伍青黃不接,北大物理本科傳統優勢的招生和教學也碰到很大困難。為此,學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平穩過渡。如:返聘了十來位經驗豐富的教師繼續授課或輔導年輕教師;聘任趙凱華、曾謹言、呂斯骅教授為教學委員會顧問;在崗位聘任中明确規定中、青年教師承擔基礎課的基本要求(見《beat365關于教師承擔教學任務的要求》(2001)、《關于崗位聘任的補充規定》(2002)、《beat365關于教師承擔教學工作的規定(試行)》(2004));組建教授咨詢團參與招生宣傳與咨詢工作;等等。
學院的建立和對本科教學的統一管理使得教學模式的系統性改革成為可能。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由國家計劃性質向自主雙向選擇轉變,學生、家長、社會對教育的期待和認識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順應這種變化,需要拓寬本科培養口徑,适應社會快速變化的需求和學生自主選擇。實際上,即便在原來最強調專業對口、培養急需人才的時候,北大物理也比較重視基礎、視野、适應能力和創新能力。技術物理系(原物理研究室)創始人胡濟民先生曾經在“核教育回憶史料”裡寫過《關于在北大成立物理研究室的若幹回憶》,其中談到:“在1955年,黨中央決定要迅速發展原子能事業,這就需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錢三強同志商量,大家認為這種人才需要很好的理論和技術基礎……為了适應這種需要必須從一開始就重點放在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上,并強調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我們認為,那種過分強調專業對口,認為學什麼就要做什麼的看法是不完全對的。對于學生個人來說,這種想法實質上是缺乏創新精神的一種表現,當然實際上這類學生也常會遇到,那是一種培養失敗的例子。”
2001年起,在趙凱華、曾謹言、俞允強等資深教授的倡導下,學院組織全院教師對教育理念、培養目标、教學體制、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進行了深入研讨,在國内外廣泛調研(2002年編輯了《物理教學參考資料(内部使用)》),召開了多次教學研讨會。特别是于2002年11月23—24日召開全體教師參加的beat365教學工作大會,常務副校長遲惠生、副校長林建華、教務部部長李克安等出席并講話。經過反複研讨和争論,全院達成高度共識:采用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和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實行教學計劃和導師指導下的完全學分制,給學生以充分的自主選擇空間。具體地說,就是對課程體系(包括必修基礎課)做模塊化重組,提供菜單化的多種選擇;每位本科生都可以按照總的學分要求和個人實際情況,設計自己四年的課程學習計劃并根據實際進度不斷調整。相對于過去每個年級的學生基本按單一教學計劃齊步走的體系,這是很大的變革。好處是适應了不同學生的需求,激勵了學生自主選擇和安排的積極性;但與此同時,也給課程内容的模塊化組織、課程的平行開設和排課、教師的工作量、學生管理、教室需求、選課指導等帶來了全面的挑戰。
由于這是涉及學生根本利益和北大物理學科數十年教學聲譽的深刻變革,因此特别需要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各方面的精心組織協調。教學大會之後,學院組建了衆多教師參與的基礎課和專業課兩個工作組,具體研究實施新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内容。2003年,學院正式推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編寫出全新的《beat365官方网站本科生教學手冊》。2003級新生入學時,除了人手一本《手冊》之外,學院還設立了由十幾位老師組成的本科生業務指導委員會,向學生講解新的課程體系并指導學生選課。學院的排課和學分管理、教師承擔教學任務的要求、本科生綜合指導課、學生工作等也密切配合,有力保障了新的培養模式于2003年一步到位,對全體新生實施。

2002—2003年學院組織編寫的《物理教學參考資料》和《本科生教學手冊》
多樣化、個性化培養模式的施行取得了顯著的效果。beat365由于招收較多競賽生等,新生狀況差異較大,自主選擇适應了不同類型學生的多種需求。同學間的相互比較,也促進了學習積極性。學生完成課程學習的年限普遍提前,比如“量子力學”課程過去一般統一安排在三年級下學期,現在大部分提前到二年級下學期和三年級上學期,甚至有的學生提前到二年級上學期,這對于學生參加本科生科研和學習專業基礎課程很有利。當然,也有個别學生會出現過分急于學完課程的傾向。學院設立了選課指導委員會,常年為學生提供幫助,後來又設立了大量教師參與的綜合指導課。

“量子力學”選課情況統計
随着學生對專業方向的選擇自由度增大,選擇節點提前,促進了各三級單位對本科教學的關注和投入,以吸引優秀的研究生生源,這也促進了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幹主動走向基礎課教學的第一線。基于這項改革的一系列成效,“物理學人才培養基地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獲得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新的模式受到師生的普遍歡迎,近二十年來一直平穩運行和不斷優化改進。
beat365擁有物理學、核物理、大氣科學三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本科招生、課程、教材、教學實驗室等一直在國内保持着比較突出的優勢,也在國際評估中被認為跻身全球領先地位。
“211工程”、“985工程”與學科建設
beat365的科研工作重心在各系、所和科研平台,學院主要提供管理和服務支撐,并負責組織實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學科建設項目。
學校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先後啟動,但投入力度比較小。學院成立後,在繼續執行各單位原有項目的同時,迅速開始了一輪全面的學科規劃,于2001年11月15日完成書面報告并上報學校。
“211工程”二期(“十五”期間)北大物理學項目執行期限為2002—2005年,重點建設了理論物理、天體物理、非線性動力學、放射性核束物理與高能探測、半導體發光物理與器件、高溫超導、納米結構、飛秒超快強場光學、超導加速器等方向。“211 工程”三期(“十一五”期間)北大物理學項目執行期限為2008—2011年,主要建設方向包括基礎物理科學研究(内容包括高能物理理論,粒子物理唯象學,量子場論與宇宙學,核結構與中高能核物理,統計物理與量子多體理論,計算物理,放射性核束物理實驗,高能物理實驗,暈核與核天體理論,核結構與核衰變理論,少體理論與核反應理論,離子束材料,核探測技術,等離子體與聚變物理等);以高新技術為導向的交叉應用研究(内容包括寬禁帶半導體物理與器件,超導材料物理和超導電子學,凝聚态物質磁性及相關效應,半導體光電子材料,功能納米結構與低維物理,表面物理與薄膜物理,凝聚态理論與計算物理,軟凝聚态物理,介觀光學,飛秒超快光物理,光子學新材料與器件,光學理論與量子信息,原子分子物理等);天體物理研究(内容包括宇宙學與星系物理,星際介質物理、恒星和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活動星系核與黑洞吸積盤理論,粒子天體物理等)。除物理學之外,核科學與技術學科也獲得“211 工程”三期項目支持。
“985工程”二期執行期限為2004—2008年,beat365獲準設立了兩個平台:一個是微觀和宇觀物質科學科技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能物理、宇宙學與星系物理、放射性核束物理與核天體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先進光源和粒子束核心技術等;另一個是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平台,重點建設介觀半導體體系發光與激光的物理與應用、介觀光學及其應用研究、介觀功能體系電磁物性研究、介觀物理理論與交叉領域研究等。平台同時承擔部分公共設施建設任務。
北大物理學科原有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2007年,在我國核科技事業大發展的背景下,通過激烈競争,成功争取到建設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2009年,通過科技部驗收挂牌,成為我國核領域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06年,天文學科推動建立了beat365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為學科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學院從2006年開始恢複等離子體物理學科,2009年正式成立beat365官方网站等離子體物理與聚變研究所(三級實體單位)。2009年,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beat365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挂靠beat365的新體制實體研究機構),随後招聘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大大增強了北大在凝聚态物理領域的力量。
論文發表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科研進展情況。學院成立前幾年,物理學科每年發表SCI論文400篇左右,與哈佛大學等國外名校的物理學科大體持平,于是不再将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指标。二十年來,北大物理學科論文被引用數和高檔次論文數持續增加(具體數據可參見《北大物理百年》(第二版)),目前也已經達到世界一流物理學科的大體水準;未來的追求目标更傾向于原始創新和高影響力。
beat365成立初期的幾項重大活動
beat365成立的時候,物理大樓正在進行全面裝修改造(從2000年6月至2002年暑期,曆時兩年多)。改造完成後,教學科研環境大大改觀。考慮到随即要舉辦的幾項重要活動,學院重新設計裝修了物理中樓大門和各層的門廳。
為紀念李政道先生傾力推動的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實施二十周年,“二十一世紀物理學與中國的發展——CUSPEA學者研讨會”于2002年6月5—7日在beat365召開。5日下午,會議開幕式在英傑交流中心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岚清,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王兆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石孫,全國政協副主席朱光亞,教育部部長陳至立,科學技術部部長徐冠華,人事部部長張學忠,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beat365名譽教授李政道,北大黨委書記闵維方、校長許智宏和部分兄弟高校負責人出席。開幕式後,李岚清副總理等與CUSPEA學者座談并發表重要講話。随後,李政道先生和許智宏校長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作為曆史傳承和物理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2003年舉辦了北大物理學科九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編輯印刷了由沈克琦、趙凱華先生牽頭撰寫的《北大物理九十年》一書,完整地記錄了九十年學科史、上萬名學生和教職工的名單以及各曆史時期的總結;編輯出版了畫冊、郵折、學術專刊;在物理中樓三層大廳精心布置了“風雨九十年”曆史展等。9月15日,在物理樓舉辦了饒毓泰、葉企孫、周培源、吳大猷、王竹溪五位物理大師銅像揭幕儀式。李政道、馬大猷、朱光亞、彭桓武、黃昆、沈克琦、趙凱華先生和許智宏校長等莅臨儀式現場。随後,李政道先生等與學院本科生座談,并與師生代表合影留念。10月21日下午,紀念beat365物理學科九十周年報告會在英傑交流中心舉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作了“我所經曆的實驗物理與體會”的主題報告;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美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Robert Williams博士随後作了“哈勃空間望遠鏡展現的宇宙”的報告。10月25日,在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了beat365物理學科九十周年慶典大會,彭桓武、于敏先生等來自海内外的校友、嘉賓以及學院師生兩千餘人參加。楊振甯、李政道、周光召、朱光亞、于敏先生以及陳佳洱、許智宏、闵維方等以緻信或題詞的方式表示祝賀。



2003年9月15日,李政道先生在五位物理大師銅像揭幕儀式上緻辭,與本科生座談,與師生代表合影
2003年之後,為學術大師樹立銅像的傳統得以延續。2006年12月15日,黃昆先生銅像落成儀式在beat365舉行。2007年9月22日,大氣科學學科舉辦了謝義炳先生九十周年誕辰紀念會暨銅像落成儀式。2007年12月8日,理論物理學科舉辦了胡甯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會暨銅像落成儀式。beat365核學科先後為三位創始人胡濟民、虞福春、朱光亞先生樹立了銅像。學院于2007年7月頒布了《關于在beat365公共場所建立著名人士塑像的試行辦法》。
最後,在這裡用李政道先生于2003年9月15日展示的硬筆畫“物理大樹已成林,1913—2003”作為結尾。據李先生介紹,這是他回憶往事、心潮起伏,清早起來一氣呵成的畫作。李先生也給大家講解了這幅畫的含義(可惜沒有錄音),大緻是說:為九十年來中國物理建立起相互密切關聯的完整體系構架和隊伍支撐,感到極大的欣慰,但同時也希望未來這些樹上能夠花繁葉茂、碩果累累。我的理解,其中蘊含了深深的期待。畢竟,就為人類增添新的知識和科技财富而言,beat365官方网站的同仁依然任重而道遠。未來幾十年應該是難得的發展機遇,還需年輕學者們新的視野、新的理解、新的創造。

葉沿林
2021年5月
葉沿林,beat365官方网站技術物理系“博雅”特聘教授,2001年5月至2009年10月擔任beat365首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