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首頁 中心概況 研究隊伍 科學研究 交流合作 人才培養 人才招聘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進展 - 正文
  • 科研進展
科研進展

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江穎、王恩哥、李新征等在《科學》發文首次揭示水的量子效應

最近,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beat365官方网站江穎研究員課題組、王恩哥院士課題組及李新征研究員,與華中科技大學呂京濤教授等合作,在國際上率先測定了氫鍵的量子成分,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诠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于2016年4月15日刊發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f2042)上。

“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科學》雜志在創刊125周年的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水的結構之所以如此複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源于水分子之間的氫鍵相互作用。人們通常認為氫鍵的本質為經典的靜電相互作用,然而由于氫原子核質量很小,其量子特性(量子隧穿和量子漲落)往往不可忽視,因此氫鍵同時也包含一定的量子成分。氫核的量子效應對氫鍵相互作用到底有多大影響?或者說氫鍵的量子成分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對于理解水/冰的微觀結構和反常物性至關重要。但是,氫核的量子化研究無論對于實驗還是理論都非常具有挑戰性。

為實現對氫核量子特性的精确探測和描述,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近年來在相關實驗技術和理論方法上分别取得突破。他們成功發展了對于氫核敏感的超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術,開發了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路徑積分分子動力學方法(全量子化計算),實現了單個水分子内部自由度的成像和水的氫鍵網絡構型的直接識别[Nature Materials 13, 184 (2014)和Nature Communications 5, 4056 (2014],并在此基礎上探測到氫核的動态轉移過程[Nature Physics 11, 235 (2015)]。

最近,他們又基于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發了一套“針尖增強的非彈性電子隧穿譜”技術,突破了傳統非彈性電子隧穿譜技術在信噪比和分辨率方面的限制,國際上首次獲得了單個水分子的高分辨振動譜,并由此測得了單個氫鍵的強度。通過可控的同位素替換實驗,并結合全量子化計算模拟,他們發現氫鍵的量子成分可遠大于室溫下的熱能,表明氫核的量子效應不隻是對經典相互作用的簡單修正,其足以對水的結構和性質産生顯著的影響。進一步深入分析表明,氫核的非簡諧零點運動會弱化弱氫鍵,強化強氫鍵,這個物理圖像對于各種氫鍵體系具有相當的普适性,澄清了學術界長期争論的氫鍵的量子本質。

《科學》雜志的審稿人盛贊該工作是“實驗的傑作(tour de force experiments)”、“一定會引起譜學界的廣泛興趣(they are certainly of interest to the spectroscopy community)”、“為研究氫核量子效應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台(this measurement is unique and provides a fantastic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quantum motion of the proton)”。

江穎研究員和王恩哥院士分别負責該工作的實驗和理論部分,北大直博生郭靜、博士後馮頁新和華中科技大學呂京濤教授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北大江穎研究員、王恩哥院士和李新征研究員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和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經費支持。

文章鍊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2/6283/321

圖:左圖為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水的量子效應的示意圖,由于量子力學的不确定性原理,水分子的氫原子表現出顯著的零點運動。右圖為單個水分子的非彈性電子隧穿譜,從中可分辨水分子的拉伸、彎曲和轉動等振動模式,這些振動可以作為靈敏的探針來探測氫核的量子運動對氫鍵的影響。(圖片設計:梁明誠)


版權所有 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本頁已經浏覽